
在“雙碳"目標與制造業升級的雙重驅動下,“綠色工廠"與“零碳園區"已從前沿概念變為企業必須面對的戰略課題。然而,許多企業在實踐中陷入困境:數據分散難統計、指標復雜難核算、系統孤立難協同、投入巨大難見效。
安科瑞企業能碳管理平臺,并非簡單的數據看板,而是一個深度融合了物聯網、大數據與AI算法的數字化基礎設施。本文將從技術層面解析,我們如何為企業構建通往綠色與零碳的堅實路徑。
一、 核心架構:構建“云-邊-端"一體化的數據基石
任何精細化管理的前提是精準計量。安科瑞解決方案采用“云-邊-端"三層架構,確保數據采集的廣度、深度與實時性。

終端感知層:部署全系列高精度智能電力計量儀表(如APM、AEM系列),覆蓋從10kV進線到關鍵工藝設備、照明插座、動力系統的三級計量體系。同時,集成水、氣、熱、壓縮空氣等多種能源與耗能工質計量器具,實現全能源類型的“應采盡采"。

邊緣計算層:通過智能網關進行數據匯聚、協議轉換與邊緣計算。其核心價值在于:

就地分析:實時計算設備級能效(如空壓機比功率、制冷系統SCOP),第一時間發現能效異常。
數據輕量化:減輕云端傳輸與存儲壓力,保證系統在高頻數據采集下的穩定性。
云平臺層:基于微服務架構的能碳管理平臺,提供PAAS+SAAS服務。它不僅是數據的歸宿,更是智能分析與決策的核心大腦。
二、 關鍵技術突破:從數據可視到智能決策
1. 多維度、可配置的能碳指標核算引擎
綠色工廠評價涉及大量強度指標(如單位產品能耗、單位產值碳排放)。平臺內置強大的指標管理功能,支持用戶自定義計算公式。
示例:碳排放強度自動核算
`碳排放強度 (tCO?/萬元) = 核算周期內總碳排放量 (tCO?) / 周期內總產值 (萬元)`
平臺自動從碳管理模塊獲取分子,并可通過接口從ERP/MES系統獲取分母,實現指標的自動、準實時計算,并可一鍵生成對標分析報告,直觀展示與行業先進水平的差距。
2. 基于AI的設備級能效優化與負荷預測
這是實現節能降碳的關鍵。平臺通過AI算法模型,對重點用能系統進行深度優化。
中央空調節能優化(AI調優):系統實時采集室外溫濕度、室內設定值、設備運行參數等上百個變量,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動態預測建筑冷熱負荷,并反向優化主機運行參數、水泵頻率、冷卻塔風機啟停,使整個系統始終在**最佳能效比(SCOP) 下運行,綜合節電率可達15%-25%。

智能有序用電:基于電價信號和負荷預測,自動生成“削峰填谷"策略,引導大功率設備在谷時段運行,并可聯動儲能系統進行需量控制,直接降低基本電費。
3. “ cradle-to-gate" 產品碳足跡量化
滿足“產品綠色化"評價要求,平臺提供符合GB/T 24067等標準的產品碳足跡核算工具。
通過“組織碳管理"模塊獲取企業自身排放數據。
結合“生產批次管理" 功能,精準追蹤該批次產品在特定產線、工序的能耗物耗。
集成供應鏈碳排數據(可手工錄入或通過API對接),最終實現從原材料獲取到產品出廠(“從搖籃到大門")的碳足跡量化,并生成標準報告。
4. 無代碼可視化與自定義報表
為降低使用門檻,平臺提供兩大無代碼工具:
自定義組態:用戶可通過拖拽式操作,快速繪制2.5D/3D的配電房、水泵站、工藝流程圖,并實時綁定數據點,實現透明化監控。


自定義報表:類Excel的報表設計器,允許業務人員靈活設計各類能耗、碳排、產量統計分析報表,無需開發人員介入,極大提升管理效率。

三、 從綠色工廠到零碳園區的技術延伸
單一工廠的綠色化是基礎,園區的零碳化才是目標。安科瑞平臺通過源-網-荷-儲"協同優化,將能力擴展至整個園區。
“源":實時監測光伏、風電等分布式能源的發電效率、碳減排量,評估其對園區綠電比例的貢獻。
“網":構建園區級智慧微網,通過能量調度算法,優化內部電網潮流分布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。
“荷":對園區內各企業負荷進行分級、預測與柔性控制,參與需求響應,獲取額外收益。
“儲":精細化監控電化學儲能系統的SOC、充放電功率,使其在“削峰填谷"、“需量控制"、“后備電源"等模式間智能切換,實現價值。
結語:技術驅動,讓零碳未來可測、可控、可達成
安科瑞的綠色工廠與零碳園區解決方案,本質上是一套將復雜物理系統進行數字化映射,并通過算法進行持續優化的系統工程。它讓原本模糊的“綠色"概念,變成了可測量、可分析、可優化的具體指標,讓企業的每一分節能投入都能看到確切的回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