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清晨的工業園區,曾是一片鋼鐵與蒸汽的轟鳴之地。高聳的煙囪吞吐著灰霧,電纜如血脈般雜亂纏繞,能源在看不見的角落悄然流逝——這是中國制造業高速增長期的縮影,也是“高碳時代"無法回避的代價。
當“雙碳"目標的號角吹響,一場席卷千行百業的零碳革命已悄然降臨。政策東風之下,傳統園區站在了轉型的十字路口:一邊是粗放增長的慣性軌道,一邊是零碳未來的星辰大海。如何破局?安科瑞的EMS 3.0能源管理系統,正成為這場變革的關鍵密鑰。

某沿海制造園區的負責人曾坦言:“我們清楚碳排放遲早是生死線,但改造像給飛行中的飛機換引擎——不敢停,更怕改錯方向。"
- 看不見的浪費:老舊的配電房里,設備空轉的“沉默成本"日積月累;
- 摸不透的波動:新能源接入后,光伏發電與負荷需求如脫韁野馬難以馴服;
- 算不清的碳賬:碳配額如何分配?綠電如何交易?決策如同盲人摸象。
政策壓力疊加生存焦慮,園區管理者們亟待一場“既懂政策語言,又通產業脈搏"的系統性破局。

安科瑞的工程師在青海高原的某綠色園區找到了答案。這里沒有冰冷的數據大屏,卻處處藏著變革的密碼:
1. 給園區裝上“預見之眼"
——屋頂光伏板的電流、車間空壓機的喘息、儲能電池的“呼吸節奏",甚至每一輛電動重卡的充電需求,都被碳電表實時捕捉,匯聚成動態能源圖譜。
“過去靠經驗調度,現在系統比人更懂負荷的脈搏。"運維主管指著移動端跳動的曲線說。
2. 讓能源流動“自主思考"
當陰云突襲導致光伏驟降,系統在毫秒間啟動應急預案:儲能電池自動補位,非核心產線柔性降載,充電樁功率智能下調——“源網荷儲充"五維聯動,像精密交響樂團般無縫協作,園區用電卻穩如磐石。
3. 把碳資產變為“新生產力"
通過精準追蹤每一度電的“碳足跡",園區看清了降碳的真正杠桿點:
- 哪條產線是隱藏的“碳老虎"?
- 何時購入綠電?
- 富余碳配額如何變現?
碳管理從報表數字,躍升為驅動增長的“綠色引擎"。

1.分層分布式架構:構建“云-邊-端"協同體系
EMS3.0采用開放的分層分布式網絡結構,涵蓋設備層、傳輸層、數據層、應用層,實現能源數據的全鏈路閉環管理:
設備層:部署多功能電力儀表、光伏監測裝置、儲能PCS、充電樁、智能電表等,覆蓋電、水、氣、熱等多能源類型,支持Modbus、IEC 60870等通信協議,兼容90%以上工業設備。
傳輸層:通過邊緣計算網關(如ANet智能通信管理機)實現數據本地預處理與加密傳輸,支持斷點續傳、失電報警,確保數據穩定性。
數據層:基于云計算平臺存儲實時/歷史數據,提供API接口與第三方系統(ERP、MES、IBMS)無縫對接,打破數據孤島。
應用層:集成發電預測、經濟調度、碳排管理、智能運維等模塊,通過AI算法動態優化能源策略。

經濟性配置:通過優化算法,為企業提供光伏裝機容量與儲能配比的優化方案。某高速公路風光儲一體化項目通過儲能動態充放電策略,降低峰值負荷30%以上,年節約電費超60萬元。
柔性擴容與需量控制:儲能系統在電價低谷充電、高峰放電,減少企業基礎電費。某電池廠項目通過EMS3.0實現用電可靠性提升30%,變壓器超容風險下降80%。
多策略錯峰充電:支持“先入先充"“競價策略"“邀約策略"等模式,優化充電負荷。浙江某項目對2臺汽車充電樁和3臺電瓶車充電樁實施分時調度,降低充電成本25%。
雙向能量交互:支持電動汽車V2G(車輛到電網)技術,低谷充電、高峰反向放電,提升能源利用靈活性。系統聚合分布式資源形成虛擬電廠,參與電網調峰輔助服務,預計可提升整體收益15%-20%。

簡潔清晰、功能全面的軟件界面
實時監測市電、光伏、儲能等68項關鍵參數,動態呈現能源拓撲網絡,負荷預測準確度高達95%!
三維建模+GIS地理信息,讓能源數據“活"起來,手機/電腦隨時隨地掌控全局。

智能優化,讓每一度電都“物盡其用"
削峰填谷:儲能設備在電價低谷充電、高峰放電,某光伏電站案例顯示,電費支出減少20%!
柔性擴容:用電超載時,儲能系統秒級響應放電,避免變壓器過載風險,某高速項目峰值負荷降低30%!

碳能協同,綠色轉型“有據可依"
內置碳排放核算模型,自動生成報告,某半導體工廠光伏消納率提升至85%,碳排放強度對標行業基準!
安全防御,全時守護能源“生命線"
電氣火災預警響應迅速,孤島運行模式保障關鍵負荷不斷電,浪涌保護設備在線診斷,運維效率提升3倍!


監測類儀表產品

保護測控類產品

電能質量類產品


從黃浦江畔的研發實驗室,到青藏高原的零碳戰場,安科瑞的EMS3.0正在回答一個時代命題:
高碳到零碳的鴻溝,并非靠壯士斷腕的犧牲跨越,而是用智慧能源的“針腳",將政策藍圖縫入產業肌理。
當越來越多的園區開始用“碳語言"重寫發展邏輯,這場靜悄悄的能源革命,終將匯聚成中國制造的綠色浪潮。